Followers

Thursday, November 12, 2020

約書亞記 -- 新的傳奇‧新的故事

Image result for 約書亞記 -- 新的傳奇‧新的故事
約書亞記 -- 新的傳奇‧新的故事
 (The Message of Joshua: Promis and People)

弗斯 (David G. Firth) 著
藍慈理、姚傳信 譯

推薦指數:8/10

首先必須要說,中文書名的副標「新的傳奇‧新的故事」看起來好像很吸引人,卻又是一個翻譯者越權的例子。就像是許多的電影譯名一樣,感覺起來翻譯與原文英文的副標 "Promise and People" 沒有太大的關聯性。

原作者David G. Firth 算是在舊約摩西五經方面的大師,能夠把約書亞記這麼大一卷書,濃縮成這一小本解經書,當然其著作自有一定的水平。所以這本書對於要深入研經者,是一個很好開始點,不但深入淺出,也跟現代的實用性有許多連結。

弗斯在前言直接的面對約書亞記,或者舊約最常被西方自由派學者抨擊的問題,就是其中的暴力成分。有趣的是,不常見華人學者拿這個問題作文章,大概是習慣了中國歷史中的血腥,對聖經中的暴力好像也不覺奇怪。弗斯在這方面的解答並不明確,似乎是同意並接受暴力是神的命令的一部份,在19頁說:「是有許多人被殺害,雖然沒有想像的那麼多」。在39頁對於約書亞記中對於「滅盡」命令相牴觸的事實,也沒能做有利的解釋。其實有許多舊約學者認為,神真正的命令是要「驅逐」(drive out)而非滅盡,因此會有前後相牴觸的現象,而文中「滅盡」是一個文學體裁的用詞。

在前言,弗斯正確的指出約書亞記對於舊約當中「土地」這個重要的主題的顯現,「土地」也代表了神的應許、供應、信實和帶領,更是以色列人對自己身分的認知。這個角度可以得到許多傳統文化的認可,因此除非不得已,這些個文化的人是不願意離開家鄉,因為土地代表了身分。

在第二章,弗斯對於約書亞派探子做了一個很好的神學解讀:「然而經文中沒有看見對約書亞有什麼批評,信靠神和擅自認定神將如何行事之間,也顯然不同」(49頁)。的確,在歷代(包括現代)教會當中,不乏一些口說屬靈卻不付責任的話。於此,顯然約書亞展現出踏實的做事方式不表示不屬靈。然而,弗斯在對喇合身分的解釋上卻刻意的否定了猶太的解經傳統 (50頁),一昧要將「妓女」這個不合理的字義套用在喇合身上。這反映出了基督教學者對於猶太傳統的排斥,然而,我們必須明白聖經畢竟是源於猶太文化當中一個外來文化,再怎麼做深度研究,依然必須尊重原文化的理解。因此,我個人認為「旅店女主人」的身分遠比「妓女」更合乎當時的情境。畢竟,如果非女主人,又如何可以取信於來搜查的士兵呢?甚至,其還有家人可以得到好處。

然而,把此時的喇合與拉結相比是一個不正確的做法。喇合於此所做的比較是像二戰時幫助猶太人逃過德國納粹的追殺,而拉結則是純粹為了自己的利益說謊。從經文來說,喇合因此顯出她的信心,得以在之後成為以色列的一員。而拉結的行為卻是顯出她的不信,不可與喇合的行為混為一談。

弗斯在第三章中,正確的指出神如何在指示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過程中顯出一個神學原則,就是「神有時會在必要的時候才讓我們知道要發生的事,而不會提早告知。」(63頁) 同樣的信心也顯在之後攻佔耶利哥城的事件當中,以色列人只是憑著信心做一些看起來很蠢的事,相信神會成就。

在第五章中,弗斯點出約書亞在攻打耶利哥之前,遇見了一個要來「做耶和華軍隊元帥」的戰士的經歷。此人要約書亞脫去腳上的鞋這個舉動,說明了與摩西的蒙召有著明顯對照之意,表明神與約書亞同在,也顯出了摩西和約書亞蒙召使命的不同。弗斯也指出耶利哥城在考古上的困難,而做出相對的解釋(91頁)。藉著耶利哥之戰,聖經要指出這是一場耶和華透過以色列與祂的仇敵交戰。今日以色列是神審判迦南人的器皿,在未來若是以色列人離棄神,別國也會成為神審判以色列的工具。神對以色列民的審判在對亞干犯罪一事上可以看得出來,神的揀選是使命性的,因此順服是一個必要的元素。

在第七章之後一直到十六章,弗斯強調約書亞記中神的應許和祝福的實現,以及神的子民活出應許的重要性。在書的十一和十二章,弗斯指出迦勒成為一個重要的人物,他的信心成為對於以色列人的提醒。最後的十七和十八章講到約書亞承襲著摩西的傳統,對以色列民做出重新認信的要求。就像是一個律師的結辯一樣,他「將證據陳明在以色列眾人面前,請求他們下定決心,全然委身於服事耶和華。」(254頁) 最後,弗斯用約書亞記結尾的三場葬禮來總結整本書對約書亞記的理解,經歷神的祝福和信實的神的子民,依然必須對神全然忠誠和服事神的選擇,因為這才是通往生命之道。




Monday, November 2, 2020

 神學家齊克果有一句名言:「人生只能回頭理解,卻必須往前活」 (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意思是,人從當下的經歷,不一定能夠明白神的心意,但是依靠神往前走時,在一定的時間就能夠明白。這從我們有時回頭看以前的經歷,可以得到印證。聖經中的亞伯拉罕、摩西、約瑟、大衛,等等所有願意憑信心跟隨神的人,也都能成為我們的榜樣。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是否與神同行。


Monday, February 24, 2020

2020-02-24

馬可福音16

思想經文:那少年人對他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祂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祂的地方。(16:6)

在整個福音書當中,這可能是唯一一處,當人找耶穌,而耶穌「不在這裡」是一個好消息的時刻。這個「不在這裡」代表了人類的盼望。事實是,也許我們也常常在生活中想找耶穌,卻沒有馬上能夠找著,這使得我們心裡驚恐:耶穌在哪呢?這位看似少年人的天使,在兩千年前告訴這幾位婦女的話語,在今日依然可以成為我們的幫助:祂已經復活了。是的,既然耶穌復活是個事實,那麼,今天就算我們見不著祂,也不需要驚慌,因為我們仍舊有那永生的確據,並且由此,我們知道沒有一件事物不能夠把我們與神(基督)的愛隔絕。只要耶穌斷開死亡的毒鉤是一件事實,我們就不需要懼怕。

願保羅在羅馬書的宣告成為我們每天的幫助:

既是這樣,還有什麼說的呢?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 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他們為義了。  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 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 如經上所記:「我們為你的緣故終日被殺,人看我們如將宰的羊。」 然而,靠著愛我們的主,在這一切的事上已經得勝有餘了。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的。(羅馬書 8:31-39)

Friday, February 21, 2020

2020-02-21

馬可福音 15

思想經文: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15:15)

福音書告訴我們,彼拉多很清楚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不公義的事,迫害一個無辜的人。在馬太福音中甚至寫到,他為此洗手表明立場。然而這些都卻不能夠掩蓋他是下達命令的那個人的事實。相對於耶穌復活升天後,門徒在祭司長面前表現的「順服神,不順服人」的精神,彼拉多更多了反映了人性在正常情況下會採取的作法。當然,他有許多的藉口和原因,包括信仰上和政治上的因素:他又不信神,何必為了一個沒有背景的人得罪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和民眾?至少,他有在形式上表明立場。

福音書的作者把彼拉多的角色和「心路歷程」寫得異常詳細,除了是對當時迫害耶穌的猶太人族群的反差外,更是對基督徒的提醒。我們在自己的信仰當中,是否只是要「叫眾人喜悅」?這樣的信仰就會讓我們變得「身不由己」,最終離棄耶穌。


Thursday, February 20, 2020

2020-02-20

馬可福音 14

思想經文: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14:7)

耶穌的這句話打破了普遍所認為的「宗教就是教人行善」的觀念。祂要人把神的事,與神的關係擺在第一位。原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神其實對我們的要求不多;七天只有一天的安息,靈修其實只佔我們生活中很小的部分。即使是神職人員,一天當中所面對的事,也多是與人的關係。就算是什麼都不做的時候,我們心裡所想的,不也都是「自己」所擔心的事嗎?的確,我們「不常有」耶穌。因此,若是有機會單單的來到耶穌面前,就應該把自己最好的獻上。
相對的,耶穌也藉著這句話反諷了門徒:你們隨時都能夠行善,卻不都白白錯過這些機會嗎?當我們與神的關係親近,聖靈就會常常提醒我們,在各樣的事上行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有什麼是可以給的?有什麼是可以造就人的?有什麼是可以使人得著鼓勵和安慰的?只想不做的人天天都在擔心沒有資源可以做,真正做的人反而能夠看見神的供應和神的能力所帶來的果效。其實傳福音也是如此,不傳的人天天在想要如何措辭,如何去回應別人的疑惑,擔心萬一答不出來怎麼辦?天天傳福音的人,就只是放膽說,相信神自會在當中做奇妙的工作。

Saturday, January 18, 2020

愛耶穌與愛教會 (Jul 2010)

我並非一個神學家,也不是一個有名的屬靈人物,但是以一個基督徒的身分,來反應一個所看到的現象。這個現象就是,越來越多的基督徒將愛基督與愛教會當成是兩回事了。這樣的發現使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撼,因為在我短短十多年的基督徒生活中我從來沒有想過基督與教會是可以分開的,從保羅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想法就好像頭跟身體可以分開活一樣可笑,至少在我生命中,我還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看到誰是這樣活著的。
基督個人化 在耶穌基督的時代,神可以跟人建立個人關係是一個不可想像的事,不單只因為神的屬性是這麼聖潔,還有一個位格上的問題。就算是神要與人建立關係,也是以一個種族,一個國家為單位。然而這只是當時宗教對神的理解,在舊約中多有神與個人建立關係的例子,耶穌基督藉著他和天父的關係以及他自己與眾門徒的關係將這樣的關係現實化了且活化了。

然而在現今世代對宗教的觀念恰與當時相反,宗教信仰變成的一個『個人』的事,甚至在公開社交場合談論宗教也成為一種禁忌。從一個角度而言,這是對宗教自由的一個保護,然而當這樣的思想進到基督徒的思想中時則造成了教會中屬靈關係的過度個人化。有許多專家將這樣的現象歸咎於後現代思想,這也許是其中一個原因。然而教會中神學觀點的不同也促成了個人化的現象,且這樣的現象在所謂『屬靈』的基督徒中尤其明顯。

近代的教會中有三個屬靈的角度不斷地作著角逐:理智派、敬虔派、靈恩派1。這樣的分法與宗派已經沒有太大關係。雖然在早期每個宗派的神學立場是很分明的,然而在現代,至少在普世教會裡,這樣的分別已經不甚明顯。理智派講究用理智分析得出來的神學理論作為基督徒屬靈成長的規範。敬虔派注重個人在『靈』裡面與神的關係。靈恩派則注重聖靈在個人身上所帶出來的能力。一個極端的理智派具有十分的排他性,而且不覺得這樣的排他性有什麼問題,因為『真理』本來就是有排他性的。一個極端的敬虔派會覺得別人不夠屬靈,雖然嘴上不說,但是會不自覺的遠離眾人。一個極端的靈恩派則略為不同,過於注重於看得見的能力則會使他過於激進,令人害怕。

事實上,聖經中神渴望與人建立親密且個人的關係,但是每一個神所祝福的個人關係都是為了使這個人成為祝福流通的管道,使得神的子民得以更豐盛的得著神的恩典。將我們的基督信仰過份的個人化,只會使得神祝福的管道堵塞。
 
教會消費化  從保羅的書信中我們看到從初代教會開始,教會裡就充斥了因為不同的動機而來到教會的人。然而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人類的歷史上,沒有一刻像現在全球化的這麼徹底,而這種全球化的趨勢還在持續中。這種全球化的現象所帶來了是以服務為主導的行業,服務業的另一面就是消費者主義:消費者是有權依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自己的消費模式。與耶穌基督的關係是去教會的原因,而去什麼樣的教會或是在教會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則是個人決定。

教會是充滿『不完美的人』的地方,所以不可避免的有可能會在教會中受到傷害,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仍能夠保持信仰,很自然的會選擇一個新的教會聚會。然而教會的消費化是指懷疑與特定一個教會建立一個歸屬關係(如加入會友或者服事)的必要性。這樣的基督徒會覺得『為了要有更多的得著』,因此早上參加敬拜或講道好的主日崇拜,下午參加另一個比較有愛心的團契,週間再去一個較屬靈的小組,而這三個聚會分屬不同的教會。消費者主義分化了基督徒生活中與基督耶穌的關係和與教會的關係,並將個人選擇教會節目的權利無限制的擴張了。

這樣的問題在於當他自覺的與基督建立了親密關係的同時,他消費了教會的資源,貶低了教會其他肢體的付出。說直接一點,當他高舉耶穌的同時,他羞辱了祂的身體,因為這些教會的活動內容不夠好來吸引他參加或為之付出。
 
教會現實化 全球化的原因始於科技的進步,而科技進步始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對於企業文化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許多的生產線和企業管理的觀念都是因此衍生的產物。因為教會在世界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從一個角度來說並不是件壞事,這些觀念使事工的進行能更制度化並讓教會的資源能作更好的利用。同樣的這些觀念的缺點也同樣的在教會中浮現出來,那就是將人機械化了。制度化可以使人更清楚的知道責任範圍,工作的內容,但是如果這樣的制度變成評價人的工具呢?這位執事做的很好,因為他是主日學的人數從50人上升到100人;那個同工很差,把團契從30人變成10人。這個弟兄真屬靈因為每星期花30小時在服事上;那位牧師很懶惰,因為從不進辦公室。當教會變成公司時,我們在工作場合中所看見的『勞資糾紛』也會產生。傳道人(資方)不但灌輸服事等於為神國作工的觀念,壓榨同工(勞方)家庭的時間。教會同工(資方)根據傳道人的表現,教會的增長程度來決定傳道人的去留和福利(勞方)。大家都怕吃虧。

教會的現實化也帶來教會對金錢的不安全感。雖然教會從一個組織的角度,是需要根據經濟環境來調整開支預算,甚至預留週轉金或作財務上的規劃投資。但是一個教會要積存多少才算夠呢?這就是信心問題。

我想很多的懼怕並非因為不屬靈或不愛神,而是怕把教會養死了。但是聖經從未說教會是一個公司,只說教會是一個肢體,一個家庭,一個聖殿,耶穌的新婦。聖經從未說要教我們剪除教會裡無用的枝子。剪枝一直是神的工作,而我們的工作是使軟弱的肢體更加體面。可笑的是很多世界的大企業漸漸發現將人機械化的害處,而慢慢地在將管理觀念人性化,在加拿大每年都評選出50個最讓員工願意為之工作的公司,而在教會這個應該是最人性化的地方卻越來越不重視人性化的需求。造成許多人對教會越來越不信任,變成一個基督徒要一面相信耶穌基督的救贖和大能,一面又無法全心全意的信任教會的帶領。
 
服事階級化
教會中不同種的『勞資關係』所帶來的影響不只是雙方的不信任感,更多的是一個階級化的思想。屬靈上,執事比平信徒屬靈,教牧同工比執事屬靈,宣教士比教牧同工屬靈。我個人沒有否定在全職或者宣教的過程中可以有更深的信心的操練,然而這樣的屬靈階級化的思想錯導了『呼召』真正的意義。以為在屬靈上要進步就一定要全職,教牧的靈命要進步就一定要去當宣教士。而平信徒就可以不用那麼屬靈,因為不是教牧或宣教士。

與屬靈階級相反地是實際的供給關係,教牧同工需要依靠平信徒的奉獻及執事在薪資上的決定,而宣教士則倚靠教牧同工代表教會決定在財務上的支持。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看到教會領導的矛盾性。一是屬靈階級化,二是屬靈領導的言不副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要回想神藉著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強調『眾人皆祭司』的目的,一方面的確是為的糾正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敗,但也是要教會回到初代教會眾聖徒(非單指聖職人員)一起同工的美好景象。這並不是說要在現有的教會制度上作什麼重大調整,因為制度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當同工們的觀念正確時,制度就完美了。

結言
愛基督與愛教會本來就是一體兩面,當耶穌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的時候,就影射了基督徒的個人必須與基督的身體(教會)有一個連結的關係。只有在這樣的連接關係中,一個基督徒的屬靈生命才能活躍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連結關係中,所表達出來的『愛基督』的心才是最真實且蒙神所喜悅的。